3、4號兩個機組脫硫設施在2007年接入監控系統的時候,脫硫進口濃度為2000 mg/m3左右、排放濃度為100mg/m3左右;今年6月開始,在增設脫硝裝置同時對脫硫設施進一步改造,改造后脫硫設計排放濃度為50 mg/m3,脫硝排放濃度將由450 mg/m3降至80 mg/m3。對電廠來說,實時監控有利于掌握煙氣排放、自查自糾。這是江蘇后一批正在進行脫硝設施改造并接入節能減排全過程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的機組之一,預計今年年底之前,江蘇將率先實現燃煤機組脫硫脫硝監控全覆蓋,年內污染物排放濃度下降約七成。
燃煤發電機組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是我國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為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國家要求燃煤機組安裝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備,并配套建立電價補償政策。但部分電廠出于運行成本考慮,違規降低環保設備投運率。近期,環保部通報了19家企業的環境違法事件,暴露了我國長期以來缺乏對燃煤機組環保設施運行過程實時監管,環保、監管部門無法及時、準確掌握企業降低環保設備運行率的問題。
對此,監管部門,江蘇環保已采取相關措施,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所屬科研單位研發并建設投運了國內首套燃煤機組節能減排全過程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對每臺燃煤機組約2000個采集測點每10秒一次的數據監測,利用電力調度網絡遠程傳輸數據,實現對燃煤機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備運行情況以及排放物指標的24小時遠程實時監控和大數據分析,并可制定環保系統優運行策略。該系統數據與環保、物價、能監等部門共享,為環保和監管部門監管污染物排放、實施節能環保調度、落實燃煤機組電價補貼政策等提供公開充分的數據支撐。
目前,該系統已實現對江蘇全省689臺、約7000萬千瓦燃煤機組的實時監測,脫硫設備覆蓋率已達到100%、脫硝設備覆蓋率在年內也將達到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平均排放濃度分別較投運該系統前下降91%、68%、67%.系統投運后,全省電力生產行業年均節約標煤約110萬噸,每年可挖掘節能潛力184萬噸左右。